关闭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在“三农”领域,不论是发展品牌农业,还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是壮大农村电商,都离不开信用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精准识别各类农村经济主体信用状况,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等工作,以信用建设和信用评价结果运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信用基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着力抓好宣传教育,营造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动员农民朋友广泛参与,促进其观念改变,让现代信用理念在广大乡村深入人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形成的亲疏关系与金融活动所依赖的契约关系有所区别。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引导工作,强化基层涉农企业和农户诚信意识,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协同推进。要发动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到村进屯入户,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农信知识,讲清楚农村信用体系常识,讲清楚信用贷款政策,讲清楚在经济生活、金融行为中重信守信对致富的重要作用,为有需求的农户和当前融资难反映较为突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评定信用等级,拓展建档评级覆盖面,让农民真正了解农信体系建设的好处,切实感受到能够受益,从而愿意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对农民群众,要多一些耐心,尽可能多跑几趟,多讲几次,并借助基层党组织和致富带头人的力量,驰而不息进行宣传工作,切实促进金融知识、信用观念在农村普及,为金融信用体系在农村大范围推广和消除涉农金融机构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疑虑,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着力抓好技术支撑,完善各级涉农信用信息系统。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技术这个“开路先锋”。相关部门应把握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及时更新标准体系,强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金融科技的应用。涉农金融机构要升级管理系统,进行高效精准的金融助农综合分析,提升调度指导金融业务的有效性;开发农村金融信用数据库,适时开放共享信用数据,引导金融机构之间依法共享农村金融数据,构建智能风控模型;开展系统化、智能化、批量化的建档评级工作,对于符合授信条件的涉农主体,鼓励银行开通“绿色通道”,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信息,加大贷款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优化完善相关金融征信掌上应用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为基层涉农经营组织、普通农户提供更人性化和便利化的操作系统。要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金融和产业互联互通的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因地制宜建设地方征信平台,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并推动其向精准化、便捷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着力做好工作统筹,创新信用评价等结果运用。统筹多方主体合理参与信用体系建设是让农村信用体系为金融体系更好赋能的突破点。要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高站位、大视野,加强各类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以及相关平台、机构的合作互动,明确各方责任,统筹资源,推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财政奖补等政策向涉农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主体倾斜。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探索将金融信用数据库嵌入智慧政务系统,推动跨部门的涉农信用数据在安全、合法情境下向金融机构和农业主体开放共享。强化部门间联席工作机制,共同发力,更好破解涉农信用信息不对称,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收集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提升征信信息的真实性和覆盖面,探索开展信用救助。在创新信用评价结果运用上,把信用建设和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切实以信用建设促进乡村文明,助力乡村发展。